
我们站在时代变革的交汇点上,共同探讨一个关乎中安未来的核心命题——当世界以“日新月异”为常态,当行业以“迭代升级”为旋律,中安将如何打破边界、重塑自我,以“重新定义”的魄力,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传奇?
十载风雨兼程,中安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中国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奋斗史。从创业初期的单一业务布局,到如今覆盖科技、制造、服务三大领域的多元化产业集团;从区域市场的蹒跚学步,到全球30余个国家的战略布局;从年营收不足千万的小微企业,到如今跻身行业百强的领军企业——我们用“敢闯敢试”的锐气,完成了从“跟跑者”到“领跑者”的跨越。
记得十年前,当数字化转型的号角初响,我们以“不进则退”的危机感,率先布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。当时有人质疑:“传统制造业何必冒这个险?”但今天,正是那次“冒险”,让我们在智能制造领域抢占了先机,研发的智能生产线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40%,成为国家工信部认定的“智能制造示范工厂”。这印证了一个真理:在变革的时代,“稳定”是最大的风险,“迭代”是唯一的生存法则。
各位中安同仁,当我们谈论“重新定义”,绝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在传承中创新,在积淀中突破。当前,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,技术革命日新月异:AI大模型重构产业逻辑,绿色低碳成为发展刚需,消费者需求从“功能满足”转向“体验升级”。正如达尔文在《物种起源》中所言:“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,不是最强壮的,也不是最聪明的,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。”
中安若想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,就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
第一,如何从“规模驱动”转向“价值驱动”?过去我们追求“做大”,未来要聚焦“做强做优”,让每一分增长都饱含技术含量与创新价值;
第二,如何从“产品思维”升级为“生态思维”?单一产品的竞争力终有边界,唯有构建“技术+场景+服务”的生态体系,才能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卖解决方案”的跨越;
第三,如何从“中国中安”迈向“世界中安”?既要扎根中国市场的深厚土壤,更要以全球化视野整合资源,让“中安标准”成为世界标准。
重新定义中安,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套系统的行动纲领。未来三年,我们将以“四个重构”为抓手,全面激活发展新动能:
我们将聚焦“智能科技、绿色制造、高端服务”三大核心赛道,砍掉非核心业务,集中资源攻坚“卡脖子”技术。比如在新能源领域,我们已组建200人的研发团队,计划三年内实现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突破——这不是“选择题”,而是中安作为行业领军者的“必答题”。
过去我们习惯“引进-消化-吸收”,未来要打造“基础研究+技术攻关+成果产业化”的全链条创新体系。今年,我们将投入营收的15%用于研发,在上海、硅谷两地设立联合实验室,目标三年内实现专利数量翻番,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60%以上。正如任正非所说:“创新是华为的魂,而原创力是创新的根。”对中安而言,这句话同样适用。
我们将颠覆传统的“买卖关系”,以“赋能客户”为核心,推出“中安云服务平台”:制造业客户可享受从产线设计到供应链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,终端消费者可通过AI定制系统获得个性化产品方案。去年,我们为某汽车集团打造的智能仓储系统,帮助其物流成本降低28%——这就是“客户成功”的最佳注解。
未来的中安,将打破层级壁垒,推行“项目制+合伙人”机制:任何员工的创新提案,只要通过论证,就能获得公司资源支持;核心团队将享受“超额利润分享计划”,让奋斗者与企业共担风险、共享成果。因为我们坚信:没有完美的个人,只有完美的团队;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,只有生生不息的共创。
丘吉尔曾说:“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会中看到困难,乐观主义者在每个困难中看到机会。”今天的中安,正站在“困难”与“机会”的十字路口: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是挑战,但技术革命的浪潮是机遇;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是压力,但客户对“高质量发展”的需求是动力。
让我们以今天为新的起点:
做勇敢的“破局者”,敢于打破思维定势,在别人犹豫时行动,在别人观望时冲锋;
做坚定的“创新者”,把实验室搬到市场一线,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;
做执着的“奋斗者”,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境界,把“重新定义中安”的蓝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绩。

最后,想用《诗经》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: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。”中安虽历经近十载积淀,但“重新定义”的使命让我们永远年轻。让我们以青春之奋奋斗之中安,共同打造一个“技术领先、生态共赢、行业翘楚”的新中安,让世界听见中国企业的声音,让未来见证中安人的力量!
